2012.11.01 第 232 期

莫讓繁星黯然、飛鳥折翼
論醫學系多元入學現況問題

臺灣大學醫學系五年級  玠暘

 

一、理想與現實總是大相逕庭?

教育部「大學多元入學網」公布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理念」,開宗明義示:「因為我們希望,每孩子都能選擇適合的升學道路,所以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的實施,充分考慮了孩子的性向、能力和興趣,建立多元化的升學管道,讓他們能自由地展翅飛翔!」並說明:目前大學多元入學管道分為「繁星計畫」、「甄選入學」、「考試分發入學」;在同一網站有時又稱三管道為「繁星推薦入學」、「個人申請入學」、「考試入學」(另一頁說明又將後者稱為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因為名稱有一些混淆、執行內容年年有一些改變,除非非常熟悉高中學生升學問題的老師和家長,一般社會人士甚至許多大學老師對大學多元入學管道實在不甚了了。因此在本文中論述時,首先為了清討論方向,將此三管道以學生族群與一般認知習慣稱為:「繁星推薦」、「個人申請」、「指考分發」;並將大考中心舉辦之兩種大學入學考試稱為:「學測」(學科能力測驗)與「指考」(指定科目考試)。

教育部認為此三管道具有下列優點:

1.   落實高中均質、區域均衡及大學之社會責任

2.   避免以智育作為單一升學標準

3.   考生可以評估自己所具備的條件,考量性向、能力和興趣,
選擇適合自己的升學管道

事實上,參加「繁星推薦」也是要考學測,並加上在校(就讀高中)成績排名;參加「個人申請」是以學測作為第一階段篩選。因此,三管道都無法避免以智育作為升學標準。那麼,可以避免作為「單一」升學標準嗎?「指考分發」管道無法避免,「繁星推薦」也很難避免,「個人申請」則因科系而異,理工科很難避免,熱門學系如醫學系則值得深入探討。大學多元入學的理念,就是希望各種類型與不同特長的孩子,能有他適合的管道,進入理想的學校;而且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必須考慮「經由教育促成社會階層合理流動」與「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正義」等整體國家社會理想與普價值。本文企圖從教育部所認定的優點,探討全國各醫學系多元入學現況所呈現之部分問題,希望有助於醫學教育決策者之改革與進步。

 

二、滿級分人數飆高,學測問題驟起,醫學系篩選爆炸

近幾年的學測越考越簡單、學生們對學測的考試方式又越來越熟悉,以至於高分群的成績逐年提升,滿級分75級)人數高,鑑別度逐年下降,請見下表。

近三年大學73~75級分人數一覽表

 

99

100

101

75級分

112

200

288

74級分

228

431

584

73級分

351

715

954

 

從第一階段最低入取級分數來看,以往各醫學系篩選級分的情形大致是:台大75級、陽明與成大7374級,私立醫學校院7370級不等;然而今年的入取情況,大致上是國立大學的醫學系需達75級,較受歡迎的私立醫學系74級,其他醫學系7372級。

可能有些人會以為,當75級分人數大幅上升之後,等同於以往醫學系招收73~75級分,但其實不然。當成績到了頂尖的程度,只是多對一題、多錯一題的差別了,而如果「錯題數的分布」稍微不平均的話,就會導致某一科目「掛1級分」,而無法達成75的滿級分,這其中運氣成分居多而非關實力。

而滿級分與否最大的變數其實是國文作文(非選擇題),54分(國文總分為108分),作文成績的高度不確定性,變成影響總級分數之關鍵因素,使得總級分是否具有真正的鑑別度形成更大的問題,作文也成為考生最大的夢魘,不論寫作能力的好壞,可謂整場考試最危險的「地雷區」。(請參見附錄〈佔國文總分半壁江山的作文問題〉部分)。由於學測的鑑別度越來越低,於是乎高手群中,對於滿級分「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

因此,今年「非75級分無法申請國立的醫學系」的情形,是不合理的,若這樣的情形持續下去,以後頂尖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的努力目標就只放在「如何考學測滿級分」。更甚者,目前各大學校系(包含醫學系)將學測名額大幅提高,而因為學測只考高一高二智育學科範圍,近幾年造成很高比例的高中生,高三課程完全「放掉」,專拚學測(這也助長了75級分人數的高)。

 

101學年全國各醫學系個人申請名額與招生總額比例一覽表

 

臺大

陽明

成大

長庚

北醫

馬偕

高醫

中國

輔大

慈濟

中山

國防

總計

申請

20

74

35

45

81

16

80

72

17

30

50

52

572

總額

115

120

70

95

135

40

136

115

45

49

135

52

1107

比例

17%

62%

50%

47%

60%

40%

59%

63%

38%

61%

37%

100%

52%

 

目標放在醫學系的學生,以投機取巧的心態,在高三上學期,完全不讀高三課程,只讀高一高二課程,然而我們在申請入學的過程中,完全無法檢視此一問題。有這樣子的心態,適合讀醫學系嗎?反過來思考,今天學生會抱有這樣的心態,孰以致之?

根據以往學生們的經驗,成大、陽明等「較前段」的醫學系,其申請入學學生較指考入取學生程度來的高(原因已於2011.12《楓城新聞與評論》〈論醫學系擴大甄選入學之問題〉文中說明),尤其與高中課程相關性較高的基礎科學(普物、普化、普生等)課程之表現。但是如今由於上述原因,造成這個現象逐漸逆轉,申請入學學生的學科程度被認為有下降的趨勢。

 

三、各醫學系招生陷入「賽局理論」

73~75級分人數逐年劇增,造成各醫學系在學測後所規劃的第二階段甄試人滿為患,原來規劃的方式,都受到衝擊,尤以今年為劇。歷年來的面試爭議持續存在,每個人面試的時間太短,面試方法(MMIPBL等)有各種問題,導致篩選方式的意義與效果產生了很多的爭議。

由於各醫學系申請學生來源重疊(很多考生會因同時考中排名在前志願序的醫學系而放棄後志願序的正備取),導致今年的長庚、去年的高,發生了很嚴重的「結構性短收」,請參見下表。

 

全國各醫學系個人申請情形一覽表

 

100學年度

101學年度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統一分發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統一分發

學校

入取

正取

備取

人數

短收

入取

正取

備取

人數

短收

台大

98

20

0

20

0

136

20

0

20

0

陽明

290

74

40

74

0

155

74

24

64

-10

成大

180

35

35

35

0

100

35

27

35

0

長庚

157

45

30

20

-25

99

45

41

11

-34

北醫

252

81

137

70

-11

400

81

259

81

0

馬偕

54

12

15

6

-6

85

16

22

16

0

高醫

107

50

35

13

-37

320

80

149

80

0

中國

137

68

46

65

-3

371

72

125

72

0

輔大

56

18

5

15

-3

83

17

11

10

-7

慈濟

118

30

30

30

0

171

30

45

30

0

中山

159

50

80

25

-25

179

50

80

50

0

按:二階正取人數即為該校預計招生名額

 

為了因應以上大環境問題,多數學校選擇以大幅增加備取名額來應對,甚至高達正取人數之23倍。近三年很多學校,凡是有來參加面試的學生,幾乎全部收作備取,幾無篩選效果可言;而當這些備取生全部被錄取時,其實就是以智育(學測級分數)作為單一升學標準。換言之,各校紛紛祭出正備取人海攻勢來達成「恐怖平衡」,其實是為了透過甄選入學名額與指考分發名額之間的對應關係,以確保醫學系的指考排名

申請入學本來的目的就是透過各科系自主選取適合該系的人才,而「避免以智育作為單一升學標準」,讓學生們進入適性適所的領域。但是基於賽局理論(John Nash1950),各醫學校院醫學系決策者不得不放棄理想,採用各種「務實」手段。如此的升學管道,不僅斵傷制度,更陷人於不義,令人擔憂會否導致道德潰堤。

由於第二階段時程僅有三、四,而一般各校皆規劃在週末考試,各校醫學系面試時間常有衝突(以今年為例,各校面試的日期幾乎都集中在4/14,15),造成考生權益的損失。其中最不合理的是各「部分撞期」的學校,都用抽籤來決定同學在哪一天考,造成「憑什麼我們級分相同,你成大、陽明兩間都可以去考,我只能選一間?」北中南私立醫學大學亦是撞期如此,這非常不公平,而且已經引起輿論撻伐。

其實解決方案非常簡單:請國立大學醫學系提早考完提早公布錄取名單,並在考期上時間稍微錯開(不一定要周六日)。其他學校再接著安排面試,這樣也不會讓大家重複繳費。時程的安排妥當,同時也可以解決學生來源重疊造成的「結構性短收」。此一簡單的建議,其實是很容易想到、也曾經被提出的,但為何不願意採用?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四、莫讓繁星理想成為稍縱即逝的流星

繁星推薦是大學多元入學管道中,一個具有高度理想性的措施,展現對於弱勢族群、偏鄉學子的關懷與人道理想,這就是我所謂「沒有光害的地方,才看得見繁星」(此為篇名,刊於2011.11《楓城新聞與評論》)。教育部「大學多元入學網」在「繁星推薦入學」的詳細內容載明:「為平衡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體現教育機會均等的公平正義,引導學生就近入學高中職,達成『高中均質、區域均衡』目標,辦理『繁星推薦入學』」。

但是繁星推薦有一個最容易產生偏差的問題點是,它讓偏鄉與都會高中都可依在校成績同額推薦,因此流弊於焉產生。繁星計畫執行的第二年(2008),就出現「台中常春藤高中成績造假事件」,並全校微調成績同分名額。今年(2012)更爆發出「台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由一般生搶繁星名額」之醜聞。

繁星推薦目前的作法只考慮在校成績排名與學測級分數,以至於這幾年來,大學熱門科系中,都會區高中乃至明星高中搶繁星名額的現象不斷發生,讓繁星的理想逐漸「落漆」。以臺大醫學系為例,今年繁星推薦的結果是:原本只開放2個名額,卻因同分參酌變成錄取9個,且其中有7個來自臺灣各城市之明星高中,真正稱得上偏鄉的只有1十分諷刺地,繁星推薦竟成為明星高中頂尖學生避免醫學系面試的另類捷徑。

如果我們希望達成繁星推薦原有的照顧偏鄉的理想性,能不能有效地篩選出偏鄉學子根本是核心價值。目前看來,比較有效的作法,是以書面審查或面試瞭解學生之個人背景;而對於醫學系來說,如果考量到希望收「適合習」的同學,面試是最有可能達成的。倘若主事者未能擬出一個好方法可以具特異性地(specifically)選出偏鄉學子,我認為醫學系之繁星推薦名額,應併入個人申請中,於選才時考量區域平衡(用加分的方式,或將某個比例的名額分配給偏鄉學子),如此可以有效的達成繁星推薦理想,並避免擠壓指考名額

 

五、相對公平的指考管道仍可改善採計

指考,提供一個「前幾關運氣較差受挫者」敗部復活的可能;指考,對缺乏甄選條件教育資源的學生而言,提供一個相對公平、機會均等的管道。

我們也知道,指考分發如同早年的大學聯考,單憑一次考試的成績高低取才,把挑選「適合本科系之學生」的責任放棄,而是被動的接受分發。就醫學系之取才而言,是一直受到檢討的,因為醫學是一個介於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學門,醫師必須具備專業的醫學人文素養,而其基礎在於全人教育,只要有自然科學能力、表達能力,更需要有人文素養以建立同理心、有社會科學素養以瞭解醫療文化等等。因此在指考仍舊佔有四成比例的情形下,應考量如何計以改善用指考(單一考試標準)選擇醫學系學生之現況。

目前醫學系之指考計科目(所謂六大科),除了有關表達能力之國文、英文之外,皆是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筆者現在大五,充分感受到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對學生的重要性。建議未來各醫學系指考可以考慮計「公民與社會」,此一高中科目與以往的公民與道德之課程內容有很大的差異與改善,現在的「公民與社會」所教授的是心理與社會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其大考考題也相當具有思考性,對於選取學生之特質應有所助益。

 

六、結論-各醫學系招生選才方法反映其價值取向

「經由教育促成社會階層合理流動」與「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正義」等整體國家社會理想與普價值,應是可以藉著多元入學管道來實踐的。多元入學的理念,是希望能充分考慮學生的性向、能力和興趣,讓學生能透過多元化的升學管道,進入理想的學校。政府多元入學制度的設計,等於向社會展現教育決策者所重視的價值;相對的,各大學科系的實踐多元入學所顯示的招生取向,就是向社會宣示所期待的學生特質;各醫學系在多元入學各管道上採取的策略與錄取學生之標準,便無法掩飾地呈現該校系的醫學倫理與道德高度。

就醫學系而言,希望能夠收到適合習特質的孩子,是錄取學生的主軸精神。具有這樣特質與興趣的孩子,可能來自城市或來自鄉村、來自山巔或來自海濱。能否經由適合他的管道,達到他行醫的理想,是我們所關切的。今年醫學系各管道錄取人數:繁星推薦6%、個人申請52%指考分發42%。但如前所討論的,繁星被都會霓虹燈取代不少,此管道之理想性已被侵蝕,在教育部做好繁星管道的防弊及城鄉公平機制之前,不應大幅度提高繁星名額(如宣示頂尖大學要達到10%,並配合12年國教)。繁星推薦應正本清源。

無可諱言的,在各大補習班中,人數最多、課程最緊湊的,就是醫學系重考班,可見這些有志從的同學,在高中畢業的第一年並不能藉由適合的管道進入理想的醫學系,有些重考生甚至一年一年的堆疊。醫學系重考班所呈現的問題仍舊是因為「智育作為單一升學標準」,所以他需要在智育上面做出突破,您如何稱他為「自由地展翅飛翔」呢?

就教育設計者而言,有問題的時候應停下腳步剷除荊棘、改善改革後再健步而行。理想的達成,在於能否合理的執行。各醫學系個人申請之管道充斥許多問題,在最根本的面試與正備取人數問題尚未解決之前,提高錄取人數是不合理的;表面上是以學生特質取才,實際上繞回以智育(缺乏鑑別度的學測級分)為單一標準。

多元入學的實踐,就像各種藥物都有藥效也有副作用;多種入學管道並行,就能像多種藥物用之下,既可降低個別副作用,又達到更好的療效;而就教育設計者而言,有問題的時候不思改革,而繼續擴充執行不善的管道,則有如持續濫用某種已經引起強烈過敏反應之藥物,容易引致嚴重不良預後。多元入學的實踐,忠實反映教育政策的價值取向,也忠實反映各醫學系之價值取向。繁星是否黯然失色?翔優遊的飛鳥是否紛紛折翼?值得我們不斷深思。

 

(筆者現為台灣醫學生聯合會對外副會長)

 

 

附錄:〈佔國文總分半壁江山的作文問題〉,劉玠暘、劉玠晏未刊稿

在大學學測國文科108分中54分、在指考10045分的作文,是多數考生的夢魘不論寫作能力好壞。我們每年都可以聽到有各縣市作文比賽的得獎者大考時「作文掛掉」,不是因為程度不好、不是因為考試失常,而可能是因為不符合批改作文老師的觀感或其他我們很難理解的原因。

學測共有5科,各科分15級分,國文總分半壁江山的作文,影響級分數之劇,遂變成在學測各科中關鍵的一個考題,而由於「篩選倍率」的計算方法,差1級分對考生而言,所能申請的大學就有天壤之別。指考的作文影響同樣驚人,因為大學各校系分發成績差距都在數分之間。

考作文的目的在於測驗學生即時性的寫作能力與表達能力,我們也理解考作文的必要性,但是占分過重,而且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評定準則實在難以捉摸。每位高中國文老師在教學時對於作文就有其不同的側重點,對於大考時閱卷老師的評比喜惡又有各種揣測,莫衷一是。因此就算是平時有大量閱讀與寫作習慣的學生寫起大考作文也是膽戰心驚,無所適從,令人感覺作文不是你努力就會有成果的,這實在有違教育原則。當一篇自覺寫得很好的作文被打低分時,考生的反應是:第一、「衰到」遇到一個風格不同的閱卷老師,第二、字寫得不夠漂亮,第三、閱卷老師打分數時按錯鍵(現在是電腦閱卷,考生十分擔心教授們的手眼協調能力)。

這幾年為了讓作文批改能夠「公平客觀」,於是訂定某些「評分標準」,由於標準過於僵化偏頗,反倒變得有如八股取士般,限縮思考空間。於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各大補習班的國文寫作,也立即針對每年的評分標準,進行作文規格化教學,哪一類題目配合那些常用成語字彙、嘉言名句、重要舉例;於是,大考作文不只為賦新詞強說愁,甚而同學間經常聽說為了舉例感動改考卷的教授乃至上演「親屬傷亡情節」,因為考題上常要學生「試舉切身實例說明之」。

 

附錄二:教育部「大學多元入學網」http://nsdua.moe.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