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1 第 232 期

恐懼與勇氣

急診部主治醫師

 

假日的急診室,永遠是滿滿的人潮,病患與家屬焦急的眼神,不停掃視著醫師與護理師,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彷彿,體內的病魔也隨之擴大。忙碌的醫護人員,也能感受空氣中傳來的,混亂且焦躁的氣氛,但只能按部就班,對每一位病人做出最適當的診斷與治療

忽然,候診區發出了驚叫,原來是一位病患在等候時突然抽搐不止,唇色發黑,呼吸急促。負責的醫師立刻放下手邊工作前往診視,護理師也急忙裝上監視器,給予氧氣。只見病人血氧濃度極差,意識不清,四肢劇烈抽動,口鼻中亦有許多分泌物,因此,醫師下令盡快進行口鼻抽吸,並讓病患保持呼吸道暢通姿勢,其他醫護人員連忙打針抽血,給予抗抽搐之藥物,只是,仍然不見起色,醫師立刻決定要替病人進行氣管內插管,以提供足夠的通氣,避免過長時間的缺氧造成長久的腦部傷害。

這時,陪伴病人的數位家屬情緒激動,用憤怒的顏神與言語,控訴著他們的不滿:「他的身體不好,生病本來就會比較重,你們應該要先幫他看診啊!」「他從來沒有這樣過,本來只是感冒來看病,現在竟然要插管,怎麼會這麼嚴重!都是因為你們的延誤!」醫師一邊安撫家屬情緒,一邊解釋當下的危險,一邊又要指示護理師準備藥物以及急救插管,情緒緊繃到了極點。當醫師手持插管用物,準備插管時,突然遲疑了,在他的心中響起一個聲音:「如果可以不插管,是否家屬就不會認為病況急轉直下,我也比較不會被告?」然而,電光石火間,他的理智告訴自己,要做對病患最好的處置。於是,放下揣不安的心情,毫無旁地完成這嫻熟無比的動作。病人慢慢地穩定下來,呼吸逐漸平順,唇色也恢復紅潤。醫師安排後續電腦斷層檢查,並且迅速地連絡加護病房,陪伴的家屬帶著憤怒與不滿,陪著病人轉入加護病房。

於是,一切又回到那個忙碌擁擠的急診「下一位病人請進」收拾心情,繼續消化這似乎永無止盡的人潮。

八小時之後,拖著疲憊且飢餓的腳步,醫師踏入了加護病房,想探視先前插管住院的患者,只見監視器上穩定的心跳、血氧與血壓,病人平靜地睡著。醫師深深吐了一口氣,不知究竟是太累,抑或是內心的壓力,此時,只能癱坐在病房旁的椅子上,怎麼都站不起來。

「我盡力了。」

許久之後,回想起那一晚,仍感到既矛盾又慶幸。慶幸的是自己本著對病人尋求最大利益的想法,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但又為自己內心的恐懼感到矛盾。為什麼,當我盡我所能幫助病患,卻仍時常感到害怕與不安?醫學有極限,醫師有極限,而生命,也有它的極限;只是,隨著時代推移,醫療進步,人們往往就忘記了這些極限。患者與醫師間的鴻溝越來越寬。病人對醫療充滿不信任,醫師對病患亦抱持著戒心。惡性循環之下,防衛性醫療、Doctor Shopping、浮濫的醫療糾紛再再地耗損著醫護的熱情。的確,我們應該做得更好,我們也可以做得更好。所有的醫療缺失,如果能好好檢討,必定能建立更完善的醫療體制。然而,訴訟與巨額求償,往往使得醫師卻步,於是紛紛掩蓋事實,甚至醫護出走,造成醫病雙輸的局面。近年來,大家逐漸正視這個問題,期望藉由建立醫療疏失補償制度,來為病關係尋求正向進步。只是,醫療的未來會往哪裡走,還很模糊。

 

當我進入醫業時: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

我將要給我的師長應有崇敬及感戴;

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

病人的健康應為我輩首要的顧念……

 

當醫師披上白袍之時,無不充滿期待與熱情,只是,眼前的道路其實十分崎嶇,除了醫術、知識、熱情之外,最需要的,是勇氣,能夠在如此困難的時刻,勇敢堅持初衷,才有機會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