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01 第 248 期

與藝術相遇的那些片刻

護理系系友 雨形

 

音樂、舞蹈、文學以及科學這些人類文明的寶貝,有實用、有情感、有理性、有感性,許多面向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小時候有許多和藝術有關的夢想,但隨著年齡慢慢增長以後,卻發覺並非一切都能盡如人意。最終得對實際生活,讓夢想和興趣做了某些程度的妥協,選擇實用的護理作為志業。後來又選擇了別的志業,但要達到專業境界之前,依舊要好好鍛鍊基本功夫,才能瀟灑自如、展現自信,表現內心的渴望。

 

一、生命的律動---舞蹈藝術

蔡瑞月舞蹈社1953年成立於現址,1994年面臨拆除時經各方努力請命,終在1999年確立其在台灣舞蹈史的一席地位,認定古蹟後三天卻慘遭祝融之吻,直到2003年重建完成。大學時期修習藝術概論課程時,開課教授邀請蕭渥廷老師前來介紹蔡瑞月女士,正值祝融之年,原以為課程會因此取消,所幸在學期最後一星期得以親聞台灣舞蹈發展的饗宴,認識這一棟建築物與它主人的歷史脈動。蕭老師是蔡瑞月女士的學生,也是媳婦。她在課堂上一一介紹蔡女士生平。這樣的傳奇,若加以細究,可知其源頭是來自對興趣的執著與專一,在動盪不安的年代能這樣堅持真是可貴。

生命律動源於對自己的真誠與專注。老師在課堂對舞蹈發展歷史陳述不多,但帶領聽者深入探究肢體律動-舞蹈與人的關係。人類文明為什麼會發展出舞蹈呢?或許已不可考,或許出於天性。舞蹈能展現並回應人在生活中的律動,活動-要活就要動,人若久坐少動或因疾病讓肢體失去活動功能時,肌肉會漸漸萎縮;而或強或弱的舞蹈動作可以舒展和訓練肌肉,讓功能恢復/維持或盡量減緩惡化。舞蹈也是表達與抒發情緒的媒介。舞蹈以肢體律動代替語言,有聲或無聲地傳達人內心深處渴望,超脫亙古以來的教條束縛,讚嘆世間萬物或敬拜造物者,轉身動作於天地之間,展現自我純然而無矯作的一面。

而我呢?我仍安於現在的自我。些許正視對自我、生命、人權;稍稍真實地窺見造物者在這世界上的奇妙傑作;略略重新反思人類在高度文明中究竟獲得些什麼、又失去什麼。偶爾學習以人文知識思索人性善惡,以生命倫理善待其他生命,以生命科學窺視造物者的殿堂,以生命藝術表達心中悸動或衝動。

學習專業常與藝術漸行漸遠,或忘了何為藝術。閒暇之餘,重拾童稚純真的心情,以無負擔的心情來享受藝術的律動吧。

 

二、時代的記錄者---中國歌曲

從小喜歡聽音樂,不專愛藝術歌曲但只有阿姨收藏的老歌可以聽。年紀漸長,改聽民歌,後來偶爾與朋友提起民歌,倒覺得自己老成。上大學後不常接觸流行歌曲,耳熟的歌曲也是拜傳播媒體大力放送之賜。上藝術概論課程時,老師在數堂課程中介紹中國名歌、民謠、藝術歌曲,一一喚起兒時記憶。歌曲記錄了每個時代的辛酸血淚、情愛生命和市井生活,不分男女老少、貴富貧賤,都有屬於他們的故事,有的則被作詞作曲家記錄下來,譜成一首首動人心弦的樂曲。

中國有數千年歷史,對出生在台灣的人,說近不近、說遠也不遠。從小學校教育中,歷史老師會不厭其煩地一再述說炎黃子孫的事蹟,但是課本教條式內容,還要求背誦和考試,使人對這些歷史難以引起興致。教育方針重新思考調整並落實鄉土教學後,讓人與歷史之間的連結不再虛無飄渺。

台灣歷來顛簸,為其歷史帶進多樣色彩,這些特色顯現在人文、自然環境和諸多層面中,在衝撞和包容中不斷成長,造就這多采多姿的島嶼。台灣人真正覺醒、認真對待自己所居住的環境。許多文字記錄、耆老記憶和歷史軌跡,經濟起飛、創造台灣奇蹟時所犧牲的自然環境,在尚可記錄、尚可保留、尚可恢復、尚可做些什麼事時,盡其心力去做些什麼。屬於台灣歌曲也該保留歷史足跡,每個時代人們對環境、對生活的種種感懷,讓後人可以憑弔,然後繼續往前…..

為著志氣、執意追尋理想的精神很可貴,但生時因而獲得功名利祿的有幾人?多是抑鬱而終,或有幸在百年後被崇揚?真正追求理想、至始至終皆持守如一、不為名也不為利的又有多少人?在欣賞享受前人的智慧寶庫時,又能為後人留下些什麼?在比較誰的聲名大、誰的貢獻多時,怎樣才是真正對自己、對他人好?世間有無永恆事物或許是個懸念,但在這可以自由自在生活環境中,或自由自在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或心甘樂意地承接某項珍貴傳統。這會是怎樣的世代、有哪樣的活動記錄?這個世紀正要展開

 

三、人生百態的展現---戲劇種種

戲劇與人生。人生如戲,戲是人生精彩片段的剪影。不管是京劇、歌仔戲、布袋戲、 西方歌劇、音樂劇或是近代電影、舞台劇,無一不將人性淬煉劇情中,藉戲劇展現創作者的情感與理念,或表達警示意味。戲劇是另一種藝術表現,表現人生百態,以及個人與團體間的情感距離。西方與中國戲劇的功用相似-用來祭神與教化,表現神話、國家民族、忠信仁義,平實的生活記錄。

人為何愛看戲?純粹娛樂?尋找一絲絲相似光影?找到一點點憑據?窺探生活中的點點隱私?我愛看戲卻不愛殘暴,總愛以喜劇收場的戲,或許會失去另種趣味,也不需覺得可惜。十歲以前愛看電視播放歌仔戲和布袋戲,京劇則永遠聽不清台詞。少時不常看華語電影,西方電影則常來者不拒,但觀看總不知思考。高中年代,迫於音樂老師對歌劇的狂熱,勉強地聽了從未聽聞的歌劇。喜愛「真善美」音樂劇的配樂,甚至攢下零用錢買了昂貴的VCD。大學時修西方戲劇與戲劇家,總以為這樣總算認識了戲劇。曾聽聞舞台劇,卻到工作後才偶然購票入場。

戲劇殿堂原來永遠窺探不完。戲劇記錄人生、傳達情感,幽默與諷刺人生,反思與感懷文化和環境。無所不有、包羅萬象、多采多姿,恰如人生,永遠是多樣的。而十年像是一個溝,一個要跨越的差別。傳統藝術漸漸式微,藝術工作者極力保留,通常在快失去時才會驚覺要珍惜所有。許多藝術工作者默默耕耘,或尋求知音,或分享心中感動,因為人不是單獨存在。學習欣賞音樂劇、電影、歌劇、歌仔戲,不只是要欣賞或成為藝術家的知音,更要讓自己擁有心靈的寬度,在這世界就永遠不會孤寂,永遠有知音者,與共同追尋真理的人。

而縱然人生如戲,也要讓自己以最無遺憾的方式、盡情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