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1 第 256 期

與交換港生共同實習一個月有感

          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四年級 林文淵

 

  三年的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在汗水、淚水還有肝的壯烈犧牲下落幕。這實習來得正不是時候,同學們或想準備後醫,或想重考,或準備高普考,甚至想轉戰電機所,而適合這實習的「醫檢師」寥不勝數。自古醫類相輕,醫技沉下僚。我原本是這麼認為的,但是……

  二零一四年八月四日,熟悉的面孔,嘈雜的創意空間,實習在一個平凡的早晨拉開了序幕。「嘿!你們知道有香港來的學生一起實習嗎?好期待唷!」這天外一筆,引起了我心中種種好奇:是否香港的醫技系發展比台灣好?是否香港的學生對未來的看法與我們有所不同?是否香港理工大學的課程與台大相似?當然,這些問題,在一個月的相處後,有了充分的交流。

  這次的交換學生總共有六位,來這裡進行一個月的實習,兩兩一組分別在生化、血液、細菌組實習。原因無他,在香港理工大學的學制中,三年來環繞著四個領域進行專職教育,其中包括:細胞病理學、臨床化學、血液及輸血科學、醫療微生物及病毒學。在這樣的環境底下,選擇醫療化驗科系(相對於台灣大學的醫技系)的學生,九成以上都是選擇未來要當醫療化驗師的,這也許就是和他們聊起未來工作時,我們少了那篤定眼神的原因。

  論起發展性,從他們口中得知的狀況,其實和台灣也相去不遠,醫檢師坐擁著醫療體系最低薪資,儘管無論是他們,抑或是我們,都十分認同醫學檢驗在醫療行為上的重要地位。在檢驗醫學部實習的這段時間,可以感受到醫檢師的存在是多麼神聖,在第一筆報告出來時,只有專業醫檢師的判斷,才可以讓報告順利且正確的發出,這打破了我們在實習前對自動化儀器的迷思,醫檢師是無法完全被儀器所取代的,若論數學,也許可以利用計算機得到正確答案;但論生物,則有無限可能性,需要我們的大腦來解答。儘管如此,醫檢師學長姐們,是一群默默在背後為病人付出的白衣使者,謙虛不被世人所見,不論在香港或是台灣,發展都有其侷限性。

  倐的,一個月過去了。休息時間的創意空間中,有人唸著後醫的書,有人準備著高普考,有人依舊向著他的電機路邁進,唯一不同的是,大家對於實習這件事,多了一分敬意,不僅僅是因為教授們教導我們認真的態度而已;還有檢醫部學長姐認真對待每一個檢體的精神,告訴著我們每一步動作,都關乎著病人的性命;更重要的是,看見友校的同學們,一股腦兒投入的熱情,彷彿告訴著我們,未來投身職場的選擇,不只是月薪幾K,有沒有年終、三節,而多了更深一層價值,我們存在這社會有多少貢獻。

  如果沒有實習,我就像瞎子摸象,探得的只有零散的步驟,卻無法拼湊出完整的意義;如果沒有學長姐、教授的引導,我就像迷途羔羊,望見的只有狹隘的偏見,而無法透析事情的寬與深;沒有香港來的你們,我就如同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有天空上高掛的銀幣,卻不知世間花花草草的美妙。

  看著他們用佩服的口氣講著劉禎輝教授的Liu’s stain ,我更加確信著,儘管位於島國台灣,只要放開心胸,接收學習更廣更深的資訊,不論我們未來走向什麼方向,處於什麼位置,一定可以闢出自己一片天地,讓我們一起為了我們的未來,前進。